从解散与重组看车队经理人

从解散与重组看车队经理人

从解散与重组看车队经理人

  浙江最强为何会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5月15日,成立仅四个月的浙江本土新南北太阳车队发布官方微博,发表声明:“因车队经理冯伟未能履行与车手签订合同(欺瞒车手、借车手经费不归还、车手外出费用不给报销、扣押车手奖金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各车手名誉及赞助受损,经全队车手一致讨论,宣布”浙江新南北太阳车队正式解散。”

  事件的焦点瞬间集中在车队经理人——冯伟,这位称车队主赞助商——浙江新南北集团有限公司的资金赞助并未到位的车队主管,在2月份时还通过媒体发声:“新南北太阳车队的资金已经到位,成立车队的初衷是打造一支浙江本土能够与森地客—鑫元鸿车队试比肩的浙江本土、乃至国内顶级业余车队。”

▲在千岛湖格兰枫度上车队冲刺手方益权就以黑衫出战,而非穿新南北车队队服的苗头就已不对劲。

  从1月15日杭州车队签约仪式上28人的名单中不乏施文通、宋日旺以及吴春元等浙江本土高手,而广为关注的则是2月中旬前崔克中国车队“坡神”丁勇以及前美利达—挑战者车队石勇明的加入,前者在今年黄山赛以及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上还身穿新南北太阳车队战服打比赛,5月14日,则是车队队员与车队经理商议好最后解决十几万报销的最后期限。

  无独有偶,在斯柯达Heros千岛湖格兰枫度上队员方益权、蔡冰惠等人以未穿队服参赛以示抗议,而车队经理人——冯伟在最后时刻的违约则成为整件事情的导火索,这也成为近一两年国内如火如荼的商业化运营业余车队里的头号事件。从最早的斯柯达前行车队、胡浩领衔的森地客—鑫元鸿车队以及最近兴起的的骑记女子力量车队、志庆——斯威夫特女子车队等,商业化运营车队的核心始终围绕着车队经理人、赞助商以及明星车手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而车队经理人作为后两者之间的桥梁搭建者,不仅需要在骑行圈内有资深的经历,更需要对自身车队的运营模式上有着很清晰的架构规划,在目前这些车队的经理人身上往往是一人身兼多职、事无巨细,拉赞助、组织车队比赛以及后勤管理等诸多方面,而这一切又岂是一个3年骑游经验的纯“骑游党”冯伟能够扛鼎的?

  反观另一支浙江本土以“拼搏出平凡人的精彩”口号的哲步中国车队,作为车队的经理人、有着10多年骑行经历的杨瀚洋近日发声:“2017浙江CCL哲步中国车队宣布独立运营,走向职业化运作之后哲步将成为车队的冠名商之一,由冠名赞助商全权赞助费用同时负责车队运营已无法满足车队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化业余车队运作模式也再一次被推至顶峰。

▲同为新南北太阳车队主力女将蔡冰惠也已白衫出战,紧接着第二天车队经理人时间就充斥整个圈内。

十年崔克中国车队荣耀之路

  从品牌赞助车队开创国内业余车队运营模式先河以来,打响品牌知名度、通过赞助来获得市场效益的最大化一直都是品牌赞助车队的出发点。从2011年初成立并拥有“四神兽”的骓驰中国车队到十年崔克中国车队、历经三代人的闪电中国车队,都通过各个赛场上车队的胜利来不断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最典型的就是历经几代人的崔克中国车队。

  2007年随着上海国外车友自发组成的联赛初成规模,对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崔克而言需要找到优秀的运动员使用崔克产品并以在国内赛场上获得胜利来打开知名度。伴随上海本地乃至长三角地带公路自行车运动氛围不断高涨,站在领奖台上的崔克中国车队对提升崔克品牌——专业、运动以及竞技的形象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以上海自行车联赛为重心的崔克中国车队与闪电中国车队之间的年度总冠军黄衫之争,成为当时长三角公路车坛最热门的话题。在这十年之间崔克中国车队一直采取类似国外顶级车队的车队经理+品牌商赞助的管理模式,资金、器材主要来源依旧来自于崔克品牌,而对这支车队而言最辉煌的则是2013年Trek—Garmin车队的成立,在当年的百届环法之夜前夕车队签下“TT狂魔”吴云飞,车队经理人吕品与Jakroo、Garmin以及上海平冶汽车等众多赞助商见证这支车队的巅峰。

▲丁勇的加入使得新南北太阳车队名声大噪,作为昔日崔克中国车队主将也随着新车队解散再次独自为战。

  见好就收还是永无止境的“人工”输血?当喊着“干它一半”的凯路仕狂砸重金在2016年成立凯路仕—烈风车队时,这支在公路以及山地这两条战线上阵容豪华的车队对品牌知名度提升有着火箭般的撺升作用力,而这种模式和当年骓驰重金砸钱的市场策略虽相似,但在具体运营思路上则更加的切合当下大环境。

  在以Cannodale为首的国外品牌与众多国内品牌之间正上演“你退我进”时,崔克中国车队以及闪电中国车队相继解散后,国产品牌商则更为积极地填补这一块真空地带。以凯路仕—烈风车队为例在成立之初就积极寻找车队经理人以及车队随队记者等配套人员,车队按照队员时间水平也分为顶级的凯路仕——烈风工厂竞技队和凯路仕——烈风业余车队等几个层次,而去年仅成立一年不到就解散的银贝斯——兰帕达车队,最后很大一部分原因则与车队没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车队经理人来管理有关。

  在崔克中国车队十周年解散之时,很多人也将原因归咎于品牌商知名度已经足够、经费不足等片面原因,而实际上从2014年到后面只剩丁勇一个签约队员开始,整支车队的管理相对之前车队经理吕品在职时的状态,从车队队员在长三角比赛中出场次数以及登台率中就能窥得一斑。成绩,依旧是主导品牌商运营车队发展的根本因素,而一个好的车队经理人,则是车队的灵魂是发展运行的指引者。

▲当初刚从美利达—挑战者转会至凯路仕—烈风车队的封宽杰也面临诸多的争议,在这两年里也用山神傲人的战绩为自己成功正名。

独立商业化运营成主流

  2014年,对国内业余自行车赛事而言是一个井喷的拐点,品牌性赛事的增多对车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凭借长达6年在Specialized中国担任车队经理以及赛事主管的敏锐嗅觉,有着中国自行车职业经理人第一人之称的孙刚在2015年冬训结束后首场斯柯达Heros自行车系列赛嘉定站前夕,率先建立第一支具有商业意义的自行车队——斯柯达前行自行车队,这也是第一次传统自行车行业外的力量——斯柯达介入进来,从以往比如骓驰、Trek乃至Specialized等自行车行业品牌直属的“品牌商车队”运营模式,转型为商业化冠名赞助为主、独立车队经理人管理(类似企业法人的角色)的纯商业化运营模式,对国内业余自行车队而言有着革命性意义。

  无巧不成书,曾经被孙刚从南京无限车队挖掘到Specialized中国车队的胡浩,在2016年中国山地车公开赛浦口水墨大埝站前夕,以“车队经理人+车队队长”的双重身份正式宣布成立商业化运营车队——森地客—鑫元鸿车队,这也是被业内人称“胡老板”的胡浩首次转入车队经理人的角色,一方面胡浩本身就是一位明星级车手,在竞赛方面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另一方面胡浩在车队管理、运营方面可谓一切从零做起,车队经费的安排、赞助商以及推广宣传统筹上面临很大的挑战,伴随着这两年来胡浩在车队管理上的日臻成熟,这支如日中天的明星车队——森地客—鑫元鸿车队也踏上了商业化道路。而今年前退役国手马海军领先的青海骑阅网车队,由Specialized中国车队前队员林成丹领衔的志庆—斯威夫特女子车队、骑记女子力量车队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今从原先成都合珍车队到斯柯达前行车队,再到现今亚塔骑—高斯特车队的“音速”王子徐鑫灵见证了商业化车队、品牌商车队的曲折历程。

  独立商业化运营车队之路成为主流,一方面与井喷的商业化品牌赛事大环境息息相关,更多的曝光机会以及丰厚的赛事奖金回馈;另外一方面正因有了诸如孙刚、胡浩这些有着丰富的车队运营经验的“半职业化”车队经理人的不断努力,独立商业化运营模式的成功在赛场上得到验证,引领方向。

  年轻化且赛场经验丰富,也是这一两年来以胡浩为首的国内业余车队经理人的一大特点。从原先的老东家Specialized中国车队解散后开始组织车队起,年仅23岁的胡浩,角色转换意味着一次新的挑战,恰逢2016年自行车产业处于低潮期,如何寻找到最合适的赞助商是胡浩艰难的第一步,原先在Specialized中国车队的光辉战绩早已成过往云烟,投入与产出始终悬在众多赞助商心头,在当时南京紫金山森地客—鑫元鸿车队的发布会上,鑫元鸿轮组的总经理余文杨先生的疑问就是:“这支车队在目前国内业余车队里面的水平如何?车队是否稳定?”

  从最初成立时的7人到今年山地新加入的郭鑫伟、公路新加入的周克强之后的10人大阵容,在这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整支车队可谓拿奖拿到手软,而胡浩的角色也愈发突出,在中自联绵阳多日赛中主攻公路的他创下“一人四衫”的赛会新纪录,稳定的团队也让这支风口正红的年轻商业化运营车队有了更多的“造血”功能。从最早孙刚构建的斯柯达前行车队开始,商业化运营车队的背后需要一支综合型、好水平的队员做支撑,明星车手的成绩更像是“造血机”,背后的车队经理人则是维持整支车队生态平衡良性循环的重要推手。

▲从闪电中国车队多年实战经验中脱离出来的胡浩,如今已经风生水起拉起国内成熟的独立商业化业余车队。

新力量

  很长时间里只要谈及国内业余车队乃至专业省队的成绩,我们都会将矛头指向训练方法以及体制这两个因素。在业余自行车运动员即将奔赴天津全运会赛场的今天,可谓给品牌赞助车手以及独立商业化运营车队的车手打开一扇窗,而对省队而言依旧紧闭着体制那扇门。

  从体制以及欧洲顶级车队脱离出来的徐刚则另辟蹊径,年轻化的力量——卓比奥斯——R1车队的小队员们更像是曾经独自在天荒坪训练的徐刚,只不过这次有点不同的是这是一群年轻的“小徐刚”。斯柯达 Heros上海外冈一战之后,徐刚的Lampre—Merida意式教学法与上海本土化一较高低时还是略逊一筹,在雅居乐苏州千人骑行TTT团队计时赛时,激动的徐教练在赛道旁不断为小队员们打气,而前面就是吴云飞领衔的森地客—鑫元鸿车队,这段距离在短时间内肯定无法达成,但假以时日相会赛场,或许伯仲难分。

  从目前徐刚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车队训练日常来看,整个的思路还是以其在国外职业队的训练模式为基础,相对的更为精细、安排上也更科学合理,但训练也是一个艰苦、双向的过程,每个小队员对训练方式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斯柯达 Heros南通站的大学生组中卓比奥斯——R1车队的小队员们在战术的把控意识上,相对于其他几个活跃的大学生车队而言明显略逊一筹,这也在千岛湖格兰枫度中暴露无遗。如何在这波品牌化、独立商业化运营豪强车队中生存下来,是这支新力量所应展现出的真正价值所在。

▲现今活跃在长三角的卓比奥斯—R1车队,一直年轻化的生力军。

  在这一个赛事周期伴随着专业化品牌赛事的井喷,独立商业化运营车队的发展程度肯定会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市场对车队经理人的潜在需求。而在国内职业大环赛上国外洲际队经常会寻找本土固定的职业经理人来处理日常事务,无论是职业赛场还是业余赛场上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已经是车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说车队的明星车手承载车的最大价值点,那么,专业的车队经理人则能够成功将这部分价值转化为商业化价值,这也意味着车队从传统的品牌商主导主动“输血”模式逐步转化为独立“造血”。比起国外成熟的俱乐部、洲际队以及顶级车队的运用模式,虽然国内还处于一个初级起步阶段,但专业的车队经理人依然市场空缺很大。

▲未来的独立商业化运营车队还会不断出现,而像普牛——普金学这样的老车手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单车志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更多相关